(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全国高考于7日拉开帷幕。这不仅是1291万考生和他们家庭的重要时刻,也凝聚着全社会的真诚祝福。在高考期间“以考生为重”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传统和默契,比如公安部要求涉高考用车轻微交通违法教育后及时放行,山东淄博多家烧烤店高考期间暂停营业为考生创造安静环境等。人们看到,从官方到民间,全力保障考生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在气象预警、治安出行、食宿卫生、噪音治理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考生提供合理便利,在中国社会有着天然的强大道义根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尽管对名校入学资格的角逐仍然十分激烈,但总体而言,高考已经走出“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阶段。这并没有削弱高考的重要性,反而让它的精神内核更加清晰,那就是在公平的标尺下激励年轻人为梦想拼搏、奋斗。从很大程度上说,它是绝大多数普通人在人生中第一道需要独立面对的关卡,除了对知识水平的测试,也是对年轻人意志和耐力的磨砺。高考是考试,更是一种人生经历。
虽然在互联网上有着许多关于年轻人“躺平”的调侃,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年轻人整体上仍是世界最努力和最上进的群体之一。无论是考生全力备考,还是社会通力给予便利,高考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在逐渐告别了“填鸭式教育”之后,如何通过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途径,不断提升个人素质,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为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是许许多多普通中国家庭的平凡追求。恰恰就是这样的“平凡”,造就了中国社会这几十年来的不平凡成就。高考在变,人们的理念在变,中国社会的基因和底色却始终如一。
也正因如此,每年临近高考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上总是充满了对考生的加油和鼓劲,它们往往来自千里之外毫不相识的陌生人。在社交平台上,有关高考的各种视频也大量书写着蕴含青春、理想、惜别的情愫。而作为过来人,每个人在回望高考的时候,更多怀念的是伴随着蝉鸣和夜风的那股不服输的少年气。坚强、坚持、坚韧等品格将陪伴经历过高考的人一生,这是十分珍贵的。
今天,年轻人实现价值、取得成就的起步方式不再局限于“考个好学校”,“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接受度越来越高。但耐人寻味的是,前些年曾被热炒的“高考无用论”“学历无用论”在舆论环境中却越来越没有市场,反倒是“绝望的文盲”“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这些词汇越来越多地受到批判式的关注。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在经历过多轮对教育发展的思考后,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共识:拥有基本的文化素养与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在各行各业做得更好、更出彩不可或缺的素质。高考培养的正是这种能力与精神。
对于已经不再需要参加高考的人,这场考试更多的是一次社会文化事件,它既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价值观。高考所体现的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期待,是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和尊重,是社会对读书、奋斗、学习的赞扬和鼓励。高考使人们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学校的考试,更是为了迎击人生的挑战;读书不仅是为了增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为了锻炼生活中的本领;奋斗不仅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更是为了投身国家的命运。
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们真正征战考场的时间虽然只有几天,但每一张答卷却在字里行间叙述着备考的日日夜夜,这些光阴不仅让考生们锻造出了手中的“武器”,也铺就了通向未来具有无限可能的人生赛道。我们要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1291万考生,祝福每一个考生都能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而只要保持着这种奋斗精神和拼搏状态,也一定能在今后的人生考场中取得佳绩。
来源:环球时报
流程编辑:tf019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