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汉地铁禁止饮食的原因#的微博话题突然引发热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武汉出台了什么地铁新规。我点进去一看,原来是武汉人边走边吃的特异功能又又又暴露了。
△#武汉地铁禁止饮食的原因#话题登上热搜。/微博
(资料图片)
虽然武汉人的这项技能早已是向全国公开的秘密,奈何没有去过武汉的人总觉得这是经过编纂夸大的都市传说。
△边走边吃武汉人的特有秘籍。
实际上,作为全国第一个明令禁止在地铁上饮食的城市,武汉早在2012年末《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禁止在列车内进食,违反相应规定的,将被处以50元到200元的罚款。
其他城市的地铁禁止饮食的原因可能很简单,无非出于卫生考虑。而武汉地铁之所以在禁止饮食上一马当先,更主要的是担心武汉市民把三菜一汤端上来。
一向性子火爆的武汉人在这件事上却表示充分理解,还在评论区纷纷主动展示绝活——
△ip地址为湖北的网友向大家解释。/抖音
毕竟,一个武汉人能带多少食物上车,主要取决于他这一顿想吃多少。
一、武汉人的如来神掌,是怎样练成的?
就像东北人永远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没有口音,武汉人也会以为移动进食是每个人出生都自带的技能点。
瑞士军刀因为用途广泛而闻名,武汉人的手就堪称手界的瑞士军刀。
在武汉,只端一碗热干面边走边吃,只能勉强算得上及格。左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左小拇指钩上两个刚出锅的面窝,右手再提一杯应季的热豆浆或冰绿豆汤,才是真正的汉派优雅。
△纪录片中,武汉人也是边走边吃。
关于武汉人为什么会有边走边吃饭的习惯,一直众说纷纭。
“怀古派”认为它是武汉码头历史的产物。作为一个兴于江湖漕运的城市,讨生活的贩夫走卒都忙到脚不沾地,自然没有闲工夫坐下来细嚼慢咽,于是修炼出了一身走路吃饭两不误的本事。
“伤今党”则归咎于武汉一度十分糟糕的城市交通规划。满城挖满城堵,光谷转盘如黑洞一般,车进得去出不来,不想迟到的学生和上班族只能把吃饭的时间节省下来赶车。
无论是哪种说法,边走边吃大多数时候总是和过早联系在一起。在武汉人的生活中,“过早”和“消夜”的重要性很难评出高下,不过热衷夜宵的城市不少,而过早却是全国独一份。
“过早”的说法源自何处已不可考,不过在清人叶调元于道光年间写下的《汉口竹枝词》中便已有“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的句子。
蔡澜曾评价武汉的早餐:“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
△武汉——名副其实的早餐之都。
武汉人早上见面打招呼,不是说“早上好”,而是说“过早了冒?”武汉人的绝技,就是在日复一日的过早里练成的。
武汉话的鲜活在于对动词的运用,一个过,一个消,就将武汉人对于早餐和晚饭的态度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漫漫长夜是用来坐下来消磨的,那么武汉人的早晨是永远在路上的风风火火。
边走边吃的习惯使得武汉的早餐店大多面积不大,甚至不设置座位。老板也不会专门问你在店里吃还是打包带走,统一使用一次性方便碗筷。
听起来确实不太环保,但是自带餐具打回家慢慢吃,是只有退休的爹爹婆婆才有的特权,年轻人只能摊摊手,冒得办法啊。
不似富庶的老广和扬州客,能够在茶楼里得闲饮早茶的闲情雅致,武汉人的早餐主打方便快捷和气死健身教练。
因为求快,大部分早点店铺根本看不到茶楼里端茶倒水的服务员,店面只容得下一个开放式厨房和取餐口。顾客要么围在油锅前睁着惺忪的睡眼,要么排着队在炉灶升腾的水汽前翘首以盼。
最典型的,就是武汉人永远吃不厌的热干面。
早年间热干面还能按两卖,得先和老板讲好斤两。老顾客则无须多言,师傅从掸好的碱面中抓起不多不少的一团放入竹笊篱,沉在一桶翻滚的沸水中如涮火锅一般摆弄几下,在桶边磕两下沥干水分装碗,接着用英式茶匙大小的匙羹撒上酱油、葱花、辣红萝卜丁、酸豆角,再浇上一大勺浓香的芝麻酱。
前后不过两三分钟,一碗热干面就做好了。想加料的可以免费加香菜、小葱段、海带丝、咸菜丁、腌白萝卜等配菜,不过这时候你得赶紧闪一边自助去,别磨磨叽叽的,后面的食客等着拿面呢。
△热干面的制作过程。
制作流程快,吃起来也得快。即使在盛夏的武汉,也可以看到有人在满头大汗又锲而不舍地嗦着一碗粉面。武汉过早以各种做法的粉面和油炸食物为基础,其美味程度随出锅时间按分钟递减,热干面甚至有“黄金六分钟”的说法。稍微放时间久一点,不是坨了就是不酥脆了,风味也会随之丧失了大半。
武汉人也由此发展出一项附加技能,拌热干面。吃不惯热干面的外地游客,可能缺的是一个帮你拌面的武汉朋友。
拌热干面,是一个合格武汉人的自我修养,不仅要趁热将芝麻酱拌开,在吃的过程中也要持续搅拌,才能保证面条不粘连在一起,且均匀地裹上酱料。
在武汉人的过早字典里,可找不到“细嚼慢咽”这个词。暴风吸入,才是对食物最大的尊重。
二、“七莫斯?”武汉人用一生回答的问题
每个武汉伢人生中思考的第一个哲学问题,一定是早餐店老板的灵魂拷问:
今天七莫斯?
△武汉人的早餐可含糊不得。
武汉人过早虽然行色匆匆,却并不允许含糊凑合。过早就好比过年、过生日,必须丰盛且充满仪式感。
热干面虽好,不过要是到了武汉只吃热干面,在武汉人眼里就太差火了。
武汉人过早到底有多少种选项,没有人确切统计过。有人说四五十种,更有人称排列组合一下能有100多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武汉过早可以一个月不重样的说法,绝对有谦虚的成分。
在武汉随便找一家早餐店,菜单上没有个二三十种品类,都不好意思开门迎客。武汉的过早品类虽然丰富,但整体制作门槛并不高,价格足够亲民。
△武汉人的过早菜单。/小红书
这甚至导致武汉早餐市场的“红海”生生卷成了“血海”。别看招牌上大同小异,那些能够经营数十年的老店,必然有一两样是旁边的店学不来的尖板眼。
武汉作家池莉,也曾在其中短篇小说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盘点过武汉各大老字号的招牌:“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条,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
因此,在武汉过早你千万不能偷懒,盘算着在一家店里吃遍所有特色早点。东奔西跑,精心搭配,才是武汉过早的正确打卡方式。
豆皮要配上糊米酒吃,热干面怎么能不冲一碗蛋酒,油饼包烧卖必须就一碗冰豆腐脑。上一家店的东西还没吃上两口,又被下一家的香味吸引,才是武汉过早的常态。
前两年,武汉马拉松提供热干面作为补给,还上了热搜,让不少外地网友觉得离谱。武汉人却表示这非常合理,我们武汉人每天过早都是在跑马拉松,跑慢一点就要等下一锅了。
在武汉诸多的过早马拉松线路中,户部巷曾经名噪一时,如今却因为过度商业化变成本地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如今在武汉,最红火的过早聚集地当属粮道街。
△最火的过早街道——粮道街。/小红书
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东市买豆皮,西市买烧梅,南市买汤粉,北市买面窝”的热闹景象。
粮道街,听名字就能让人忍不住过屠门而大嚼。这条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历史街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400米,是一条与蛇山平行的横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与中华路相连,中段与胭脂路相交。
△听名字就与美食有关的粮道街。/小红书
粮道街得名于清代曾在此设的督粮道衙门,旧时粮草就是从这里进出武昌城。
在成为网红街之前,粮道街就已经在老武汉人口中赚足了口碑,虽然走红以后难免为外地游客的口味做出一些调整,但整体口味仍然保持着纯正的武汉风味。
从理论上来说,在粮道街,你可以找到所有感兴趣的过早项目。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不仅广泛吸收了周边省市的早餐品类,如果还想要吃到其他地区吃不到的武汉限定早点,来粮道街定不会错。
△在粮道街还可以吃到周边城市美食。/小红书
在粮道街过早,完全不需要参考社交媒体上动不动就“天花板”的浮夸攻略,只需要掌握三个秘诀。
第一,是找那些门口摞着几叠高高板凳山的店。武汉人虽然有边走边吃的习惯,但要没什么事,也愿意坐下来细细品味。不过早餐店一般都是小本买卖,摆不下许多桌椅,就在门口摆上板凳供食客自由发挥。
板凳山越高,说明人气越旺。高板凳当桌子,小板凳当椅子是人生赢家。轮不上的能抢个小板凳坐着吃也照样心满意足。实在不行就蹲在路边大快朵颐,完全不影响武汉人过早的好心情。
△店铺坐不下的时候,本地人也会选择站着吃。/b站@英雄菜刀
此外,就是跟着操着大嗓门、用武汉话闲聊的爹爹婆婆,他们之中有些人还会带上自己的饭碗,除了干净又卫生,也能省一两毛餐具钱。
很多退休老人都在这条街上吃了一辈子,甚至见证着早餐店的传承。“这家店老子不干了换儿子以后味道不行了”“那家店几十年了,还是那个味”。慢慢悠悠的爹爹婆婆是街上移动的大众点评,从不会吝啬与人分享他们舌尖上的记忆。
最后,就是找那些还在使用饭票及塑料或铁质圆片餐牌的店。保持这种传统的,一般都是规模比较大的老字号,先在柜台点好单,再拿着饭票或餐牌去对应的出餐口兑换早点。餐牌磨损越严重,字样越模糊,越能说明店里经历了多少年岁的人来人往。
为一口饭吃奔走,在武汉人看来,从来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七莫斯?”在武汉人眼里,就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的命题。
即使是远走他乡的武汉人,也改不了边走边吃的习惯。只是,他们不再像还在武汉时那样,头不抬,也知道自己应该去向何方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