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如何编写出农民满意的教材

2023-08-24 09:13:14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安徽芜湖8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如何规模化种植春玉米?如何防治动物疾病?如何开一家网店,或运营微信公众号……8月21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成果展上,一本本为农民编撰的“指导手册”排列开来。在展区旁边的会场上,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座谈会举行,围绕“如何编写出农民满意的教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座谈会现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供图

该会议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办。据了解,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依托全国五级办学体系和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手段,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科学普及、信息传播和农民体育运动指导等工作。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刘明国表示,从落实中央要求看,抓教材就是抓国家事权;从农业强国建设看,抓教材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自身发展历程看,抓教材是做好农广校工作、发挥公益管理职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农广校加快教材开发步伐,稳步提升教材质量,取得不少新进展。但他坦言,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教材建设紧跟形势不及时、缺少精品教材、正规教材使用面不广、工作力量薄弱、基础研究滞后等,亟待加以综合解决。

如何编写出农民满意的教材?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阚言华认为,一方面要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编教材。随着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教材开发必须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有效满足产业需求。据他介绍,近年来安徽农广校先后组织编写(修订)了43种教材,这些教材不仅覆盖农业一二三产各环节,集中体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 新模式、新装备“五新成果”,还及时延伸到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耕文化传承等新领域。

另一方面,阚言华认为,一定要结合农民特点编教材,“农民是第一对象。我们在组织编教材时,要求既要体现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又要体现语言的通俗性、易受性,图文并茂,让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

“农民受到学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常规书本中的内容学习起来较吃力,要多用通俗语言、鲜活案例、情景演示等编写教材,增加农民学习的意愿和兴趣。”对此,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盐城市大丰区分校副校长刘勇还提出两个建议:一是降低理论性的讲解比例,简化课程内容,以大纲或“明白纸”的形式设计教材,且要便于携带;二是充分挖掘不同地区的资源,强化地方特色,准确把握农民的学习需求,编写贴近农民、贴近实际的教材,让农民能把所学应用起来。

突出地域特色,贴近农民实际需求,注重地方教材的编写,这也是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县分校校长王留标想强调的内容。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要求培训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地域性更加突出,但有的教材忽视了地域性,内容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严重不符。

可多名农广校负责人表示,“想要编写地方特色教材,但苦于当地教材编写队伍水平有限,市、县地区专家级教师普遍较少,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教材编写质量、水平有限。”

“教材背后就是人才。”刘明国告诉记者,对于这一问题,将通过机制创新,整合各部委、司局、高校等多方的资源和力量,通过遴选教材选题、组建人才团队等方式尝试进行解决。

“教材好不好,培训学员说了算。”王留标认为,还应注重收集广大培训教师和参训农民对教材的意见,跟踪教材使用效果,为后续同类教材的选用推广提供决策依据。他建议,应建立完善专家评审、教师评价、学员反馈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综合评定后选用教材,建立科学、适用的教材编写、评价、选用等制度,实现教材“建管用评服”一体化,切实保证教材建设工作有章可循,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农民教育培训课堂。

标签: